河北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用知识问答(6)
3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动性原则: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高中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形式发展上的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因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培养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2)生活性原则: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3)人格养育原则: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训,来遮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光芒。
(4)主体性原则: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34、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35、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互补性。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四、学生篇
36、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是学生的,或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提出。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课题必须是生活的,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来源,最好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如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等。
阶段二:制定计划。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中要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还要明确学生小组的分工。
阶段三:搜集资料。根据计划中的规定,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验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